邱国正:豆香里的光阴
北京城市副中心报

2025-07-02 00:46 语音播报


  本报记者 柴福娟
  天未亮,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白玉豆腐食品厂区灯火通明。一辆辆货车满载着品种丰富的豆腐、豆制品,驶向北京城的大街小巷。六点半,超市货架上已整齐码好“白玉”豆腐——这是北京人最熟悉的鲜活信号:豆香浓郁,白净如玉。“白玉”每天出产近30万盒的盒装豆腐,北京市场商超系统产品覆盖率达90%,并实现了市内大型农贸市场的全覆盖。
  而站在这规模产业背后,守护着“白玉”豆腐独特风味与品质的,是一位被称为“味道掌门”的人物——邱国正。世上三般苦,撑船、打铁、磨豆腐。一块块洁白如玉的豆腐背后,镌刻着他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,潜心钻研的创新理念,安全健康的匠人追求。选豆、泡豆、磨豆、煮浆……20余道工艺成就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,也磨炼出邱国正全身心扎根于生产一线,善于学习、守正创新的钻研精神。
  邱国正用近20年的时间,在豆腐制作领域持续深耕,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。2021年邱国正荣获“首农工匠”称号,2022年荣获“首农劳模”称号,2023年荣获“首都劳动奖章”称号。今年,他又荣获“北京市劳动模范”称号。他的故事,就如同一块精心打磨的豆腐,看似平凡,却蕴含着无尽的匠心与执着。
  结缘豆腐 开启北漂研学之路
  1974年,邱国正出生在河北肃宁。年轻时,他在当地一家私营食品厂工作,积累了一定的食品加工经验。2006年,经同乡介绍,他背上行囊,满怀憧憬地来到北京,成为了“白玉”的一名学徒。
  彼时的“白玉”,已经历了多次变革。其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的联合豆制品工坊,1988年组建豆制食品工业公司,1989年率先引进北京首条豆腐自动化生产线,生产出北京第一批盒装内酯豆腐,开启了北京豆腐产品从散装到盒装、从传统裸露售卖模式向预包装可冷链运输的现代化转变,已然是行业内的佼佼者。
  初入“白玉”的邱国正,面对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加工工艺,眼睛里充满了好奇。“当时看到那些设备,既兴奋又紧张,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,也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豆腐制作技艺的重任。”邱国正回忆道。尽管在来“白玉”之前,他已有些工作经验,但豆腐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,还是远超他的想象。
  从最基础的泡豆环节就得讲究,豆子的浸泡时间、水温的控制,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豆浆的品质;煮浆过程中,火候的大小、时间的长短,稍有差池,豆浆的口感便会大打折扣;而点卤环节,更是豆腐制作的关键核心,盐卤的用量、点卤的时机,决定着豆腐的质地和口感。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齿轮,环环相扣,任何一个细小的偏差,都可能影响产品的最终品质。
  邱国正并没有被这些复杂工艺吓倒,相反,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。白天,他像个好奇的孩子,紧跟师傅们的脚步,盯着每一个操作步骤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。“师傅,为什么今天这批豆子泡的时间长了些?”“煮浆的时候,这火候具体怎么把握才最精准呢?”晚上,他躺在床上反复琢磨,将白天学到的知识复盘总结。凭借着这股子勤奋钻研的劲头,邱国正在短时间内,掌握了豆腐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加工技巧,为他日后的技艺提升、首创革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  守正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
  现如今在“白玉”,豆腐的制作已经有了标准化参数和先进的机器设备。但是一些决定豆腐品质的重要环节,依旧离不开人,比如泡豆子。判断豆子的吸水状态,需要一捏、二看、三掰开。
  磨浆环节的工艺为“二磨三分离”,就是把黄豆研磨第一遍后,用高速离心机把豆浆和豆渣分离,再对豆渣进行二次研磨,之后再分离两次。这种技术可以把黄豆中的蛋白质精华,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豆浆中。
  煮浆讲究一个“三起三落”,就是把豆浆反复加热三次,只有这样,才能把生豆味儿彻底去掉。煮浆是整个豆腐制作生产线上最辛苦的环节。
  2009年,厂里引进了“油包卤水”的点卤技术,通俗点说,就是用机器来进行“卤水点豆腐”的步骤,植物油包着卤水颗粒,往豆浆中释放镁离子。人点豆腐靠的是手感,那如何让机器把控这个感觉呢?当年,邱国正和老师傅们一起,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反复试验,让机器释放镁离子的节奏,尽可能接近手工点卤的节奏,最终调配出最合适的参数,让机器点出的豆腐,和手工点的不相上下。点卤工艺的机械化、标准化,就是把老师傅的经验,变成机器能读懂的参数。根据每批豆子的状态不同,邱国正还要及时对参数进行调整和修改。不过,老手艺是根本,不能忘,如今邱国正还始终坚持对年轻一代学员进行手工点卤的培训。
  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,邱国正深知守正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。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,他积极投身技术创新与工艺革新,配合研发团队不断探索豆腐制作的新工艺、新技术,以满足市场日益多样的消费需求,可以说是精益求精、不厌其烦。每一项新产品在上市之前,都要经历上百次的小试、中试,直到生产线的落地。
  2024年,白玉公司新上市的“豆腐脑”产品正是在邱国正带领的豆腐车间里一步步精雕细琢出来的。从五盒、十盒的尝试到成百上千盒的生产,邱国正不辞辛苦地与研发人员一起调整配料配比、调节生产温度、测试盒膜品质,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。“农家豆腐”是邱国正配合开展的另一项研发,旨在恢复儿时的老灶味道。通过不断尝试,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探索出自动化生产新工艺,让消费者品尝到回忆里那浓浓的烟火气息。
  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、差异化的消费需求,公司陆续承接了多家连锁餐饮和大型超市的定制化产品。为提升规模化生产线的柔性生产能力,他持续优化生产流程,致力提升劳动效率。在他的带领下,豆腐车间积极开展实验,反复探索不同豆腐产品特性要求与设备的匹配程度,测试产品包装流程的人员劳效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邱国正的带领下,定制化的豆腐产品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。
  品质至上 坚守食品安全红线
  豆腐、豆制品的供应,周而复始,循环往复。但从泡豆到煮浆,再到点卤、压制、装盒,邱国正不敢怠慢任何一个环节,他深知味道与技艺的传承既需要科技的进步,更离不开一代代白玉人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执着的匠心。
  在生产过程中,他要求员工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,每个步骤都要做到精准无误。例如,在煮浆环节,温度必须精确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,时间也不能有偏差,否则豆浆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会受到影响。
  正是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,“白玉”豆腐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,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。
  传帮带徒 让匠心岁月流转
  作为车间主任,邱国正肩负着对近百名职工的管理重任,既是技术革新的领路人,更是凝聚团队的主心骨,他带领豆腐车间,荣获首农食品集团“红旗班组”的荣誉称号。这支队伍在他的悉心凝聚下,形成了“传技艺、共成长、同担当”的团队文化。
  邱国正始终把“传帮带”视为己任。每个岗位,都有他悉心培养的年轻“后浪”。他为新人制定了“三步培养法”:第一步,跟着师傅学基础,必须掌握手工泡豆、点卤等核心技艺;第二步,在自动化岗位实践,学习设备操作与参数调整;第三步,参与新品研发,在创新中深化理解。除了技术传授,邱国正更注重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承。他常对徒弟们说:“做豆腐如做人,要方正、要实在。”
  日常工作中,邱国正也坚持“技术指导和贴心关怀并重”。他不仅在车间手把手示范“前快后慢”的点卤技巧,下班后还主动与职工们聊聊家常:谁家老人需要照料、哪个员工孩子面临升学,他都记在心里,关键时刻伸把手。这种“亦师亦友”的相处模式,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,多了一份格外的舒心。
  站在流水线末端,邱国正拿起一盒刚封装好的豆腐轻轻摇晃。他指着生产日期说:“从泡豆到货架,12小时内必须完成,我们是在跟时间抢鲜。”
  从蒸汽石磨到全自动化生产线,从散装豆腐到6大类20多个单品,邱国正和他的团队诠释着新时代的匠人精神。“白玉”豆腐,既充满街头巷尾的烟火气,也体现出了现代化车间里的精准度,更藏着对“鲜活”二字最偏执的坚守。当我们掀开那方雪白时,舌尖触到的不仅是品质和味道,更是品味着新时代的匠心传承。邱国正用自己的执着坚守,在一方豆腐里,书写着一位食品工匠的精神品格。

打开APP阅读全文